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3-03-22 09:30
明天順年間(公元1457年—1464年),劉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,因此地從前建有土城子,故取村名劉土城。
我國古代,單從“城”的字形看,“土”在“成”外,專指城墻。而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被稱為“都”“邑”。后來的“城”特指城墻以內的地區,意味著安全、繁華、富有。城外人群聚集的地方稱為“村”,“城”和“村”相對應,城里人、村里人由此而來。
土城為土筑之城,是單縣古代防御攻擊、守衛安全的建筑,主要包括城垣及城門、城樓、角樓等,易守難攻,史料謂之“從城中射,頗殺傷外人”。
550多年前,劉氏先祖建村時,土城所處,殘垣斷壁,渺無人煙。民間傳說,經固若金湯的土城,久日破防,守衛死傷,城里人逃離,成了“空城”。劉氏先祖認為這里曾是富庶安寧之地,仍是風水寶地,后裔可依,定能家境富足、人丁興旺。
正如先祖所愿,立村定居后的劉土城出仕子弟輩出,富甲一方,聞名遐邇。
劉土城村與10公里外的黃崗鎮劉老家村劉氏家族一脈相承。生于劉老家村的清代兵部尚書劉峨,卒后同時出棺8口,其一葬于劉土城,真身何處,不得而知。20世紀70年代,劉峨墓地松柏繁茂,石桌、石幾、石獸等數不勝數,彰顯了“人來自獸,獸齊于人,神為獸形,獸為神靈”的民族傳統文化理念。
去年出土的劉氏宗祠碑翔實記錄了劉土城的建村及其發展歷史。該石碑為青石質地,高1.65米、寬0.97米,碑的下部損毀,碑文中殘缺20余字,難以識別,但基本意思仍了然一目。
時至當今,劉土城村依然流傳著大孝子劉澄泓“廬墓守孝”的故事,成為劉氏教化后代的“活教材”。
民國十八年版的《單縣志》記載:“單縣旌表孝子劉澄泓葬母后廬墓三年,旋于居宅之陽建立家祠。澄泓卒,遺命葬其側,此孝子所謂死不忘親者也。余之生即后孝子,則恨不得躬至其地。觀孝子廬墓所與所為家祠者,以慰其仰企感慕之意?!?/p>
《曹州府志》亦記載,劉澄泓,單父城東南二十里劉土城村人。十歲喪父,廬墓三載。母卒年九十六。澄泓年六十,鬢發幡然,盡哀盡禮。一如葬父時,復廬墓三年。遂于墓旁建立家祠??h令、太守皆旌其門。臨終囑后人:“吾于兩親,生事葬祭,未曾一日相離。我死,即葬祠堂側,庶可永相依?!?/p>
如今,劉氏家祠的旁邊,劉澄泓墓地仍然可見遺跡。飲水茹雪、模古范今,劉澄泓孝善美德一直被傳為佳話,不失時代意義。
今日的劉土城是全國文明村,全村孝善敬老餃子宴讓村里老人吃出了幸福感,而青年人踴躍捐款承辦,孝善之風蔚然全村。
如今的劉土城即是“村”,更像“城”,涵養孝善文化,創建文化之美。按照“依舊修舊”的基本原則,劉土城在復新中“變舊”、在變舊中“復新”,新時代的劉氏后裔涵養傳統文化,培厚精神家園。村民們對原有房舍院落實施個性化改造和傳統化提升,彰顯明清兩代魯西南民居傳統建筑風格和文化風貌,令人賞心悅目、感喟頗多。街巷、院落、門樓、房屋等,古樸簡潔、真實典雅,一道文化風景點亮鄉村振興之路。 文/圖 劉厚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