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3-03-22 09:30
談到西漢九卿之臣——汲黯,國內外眾多讀者都不陌生,有人說他為官清廉,忠直敢諫;有人說他不畏權貴,敢于犯上;有人說它寧可貶官革職也要賑濟災民,終被漢武帝贊之為“社稷之臣”。
如今,作為汲黯出生成長之地的菏澤市牡丹區高莊鎮汲堂村,其汲氏后人,每每翻閱流傳千百年來的《汲氏族譜》,仍對兩千年前的老祖先——汲黯,一往情深,懷念有加。
汲黯(?—前112年),字長儒,西漢濮陽人(今菏澤市牡丹區高莊鎮汲堂村人)。汲黯為汲氏十三世主。曾官拜太子洗馬,初為竭者、后繼中大夫、右內史。后來出京做官,歷任東海太守、淮陽太守,有政績,被召為主爵都蔚,列于九卿。
汲黯是西漢時期第一位剛正不阿,為政以民為本,同情民眾疾苦,秉公辦事,敢于犯顏直說,為官清正之臣,被漢武帝劉徹贊之為“社稷之臣”。
“敢是竇國老面折公孫弘,不拜武安侯救斬長安令,橫批:漢朝一品?!?/p>
“十年任淮陽贛志千秋抱屈,孤忠扶漢室直升萬古傳芳,橫批:功在漢室”。
汲氏祠堂里的這兩副古老對聯,道盡了汲黯波瀾壯闊的一生。
以民為本,同情民眾疾苦。
河內(漢時黃河以北地區,今河南武陟一帶)發生了火災,綿延燒及一千余戶,漢武帝派汲黯前去視察。他回來報告說:“那里普通人家不慎失火,由于住房密集,火勢便綿延開去,不必多憂。我路過河南郡(現今洛陽)時,眼見當地貧民飽受水旱災害之苦,災民多達萬余家,有的竟父子相食,我就趁便憑所持符節,下令發放了河南郡官倉的儲糧,賑濟當地災民?,F在我請求繳還符節,承受假傳圣旨的罪責?!?漢武帝認為汲黯賢良,便沒有治其罪,但仍以他假冒圣旨之責,調任為滎陽縣令。
冒假傳圣旨割頭之罪,拯救于民,在史上留下了佳話!
漢武帝少年得志,宏圖大展,聽不進他人進言,就連當朝大臣司馬遷都因上書而被處以宮刑投入了大牢。一次,漢武帝召集群儒說:“我欲振興政治,效法堯舜如何?”汲黯說:“陛下心里欲望很多,只在表面上施行仁義,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堯虞舜的政績呢!”漢武帝沉默不語,怒而罷朝。汲黯說:“天子設置公卿百官這些輔助之臣,難道是讓他們一味屈從取容,阿諛逢迎,將君主陷于違背正道的窘境嗎?我既在其位,總不能只顧個人安危,見錯不說,使皇帝陷于不義之地?!?/p>
漢武帝在征討匈奴,招撫各地少數民族的過程中,經過連年的戰爭,使國內空虛,百姓民不聊生,汲黯力求國家少事,使民眾生養生息,常借向漢武帝進言的機會,多次建議與胡人和親,不要興兵打仗。
一個忠心報國,敢于犯顏直諫的漢相躍然紙上。
清朝官吏為敬仰他,于嘉慶九年在甲子春二月于汲堂立碑懷念,“漢淮陽太守汲長儒墓”石碑,現存于汲堂村祠堂內。
菏澤市牡丹區為紀念汲黯這位剛正不阿、清正廉潔的名臣,已把他列為牡丹區新修史志名人。
隨著時代的發展,一個為國赤誠,為民赤心,為政清廉,敢講真話的汲黯走出歷史的深宮。
司馬遷在為汲黯、鄭莊作傳時,引用翟公的典故來表現他們的遭遇,感慨世態的炎涼?!胺蛞约?、鄭之賢,有勢則賓客十倍,無勢則否,況眾人乎!下邽翟公有言,始翟公為廷尉,賓客闐門;及廢,門外可設雀羅……”,形容為官者休官失勢后,門庭冷落車馬稀。這就是“門可羅雀”成語的出處。
汲堂,因汲黯名載史冊!汲黯,千百年來耀眼著燦爛的黃河文化! 陳琦 劉同懷